最新资讯
News Information更多>>清明——伏波游记
晴朗的天,微微的风,吹散了连日的阴雨,也吹散了清明节淡淡的思愁。望着窗外暖暖的阳光,忽然想起甚久未与友春日出游。思绪间,立即与三五好友相约,来场“老夫聊发少年狂,不负春色好时光”的踏春之旅。众人一致商议出游伏波山,因“即近于市,往返便捷,亦为5A景区,想必靓点甚多,堪乐之”。
一行人来到伏波山大门前,门前有一座马援将军的雕像。相传是后人为纪念汉代的马援将军,因其“一箭穿三山”从而平定交趾国叛乱的功绩而建的。据说以前在伏波山下还建有伏波庙,旧时每逢盛大的节日,当地百姓还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。活动上还会有以伏波将军故事为题材的傩戏表演以迎神送神,尤以本地四塘乡傩戏为正宗。可惜时光不负,难以再现往日的盛景了。
入得景区大门,有一株近百年的大榕树。树下是取自山上的大青石,被切割成方方正正的砌成了树围,上面三三两两的坐着小歇的游人。而榕树底铺就的石头出自龙胜的黄蜡石,因石表层内蜡状质感而得名,是为当地的名贵石种,现在已经禁止开采了。绿色的小草从石头间隙伸出小脑袋,在阳光的照射下,透出浓浓的春意。
在大榕树后,是伏波山最美的花境区。一个“天官赐福”的大茶壶造型横立。桂林话“壶”与“福”谐音,也寓意“人在福中,福在伏波”,这也是花境入口之一。还未入花境,先入鼻的就是一阵浓郁的幽香。细细寻找,原是几株躲在橡皮树下的鸳鸯茉莉,同株枝上盛开着紫白两色的花朵,如恋人般的相互依偎,难怪香气如此浓郁宜人。那取自漓江边的鹅卵石与青石板,铺成的小路从花境中曲折而过,分割出大片的色块,黄色的猫脸花、粉色的香石竹、蓝色的三色堇……。加上植物造型的孔雀、嶙峋的怪石也昂立于花间,更为花境增添了几分雅致。
花径尽头是伏波山的另一个小园——樱花园。一株奇异的植物在园门外盛开,叶儿像羊蹄一样圆润开叉,淡紫色的花儿布满枝头。好一番询问才知这是羊蹄甲树,也叫紫荆花,它可是咱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呢!
进入樱花园,一泓小池宛然入眼,池里金鱼悠然的嬉戏,池边几株翠绿的菖蒲与红色的檵木相映衬,爬山虎爬满了墙壁,倒影的水车透出城市里的安宁,这里也自成一方美景。樱花园范围不大,约百十平方米,自然以樱花得名。园内两株樱树为正宗的日本单瓣樱,在盛花期风摇花落,落英缤纷的美景煞是喜人。然寻寻觅觅,未见半星花点,咨询工作人员,原是已错过最佳花期,难免心中留有遗憾,只待明年早些了。
拾阶而上,我们来到伏波回廊,在廊顶上方绝壁上建有听涛阁。听着漓江的涛声,纵目远望沙洲上白鹭飞舞,漓江上的游船远远的开来,殊不知船上的游人在观赏美景的同时,也自然的融入到美景当中,这让我想起了清代诗人张宝在叠彩山刻下的诗句:奇石嵯峨古渡头,訾洲红叶桂林秋。洞中穿过高楼望,人在荆关画里游。
在伏波山下,安放着两个重要的清代文物,是清代唯一的汉族格格——和硕格格所铸。一个是大铁钟、一个是千人锅,它们见证了桂林在清代的发展历史,据说琼瑶姐姐也是在游览伏波山,听取了和硕格格的故事后写下了《还珠格格》的故事。而千人锅刚好安放在伏波回廊,我们怀着好奇心,用手机微信扫了扫语音讲解码,不一会儿就沉醉于还珠格格的故事中了。
沿着登山道徒步上山,山不高约六七十米。在半山有一座亭子。据史记资料,漓江古称癸水,亦有范成大诗云:癸水绕东城,永不见刀兵,故亭称癸水亭。及至山顶纵目远眺,东有漓江绕膝而过,南有七星、象山、穿山次排;西邻王城、独秀峰,北有叠彩堆积横列。然纵观全景,天际边群峰罗列,漓江、桃花江左右相拥,城景交融处,突然感悟古人所云“千峰环野立,一水抱城流”的无上美景。